摘要:據中國臺灣媒體報道,臺積電正在想辦法協調高通、聯發科、AMD、英偉達等廠商的訂單,先挪部分給華為。臺媒稱,臺積電爭取在120天的緩沖期內,先幫華為生產足夠的芯片。
據中國臺灣媒體報道,臺積電正在想辦法協調高通、聯發科、AMD、英偉達等廠商的訂單,先挪部分給華為。臺媒稱,臺積電爭取在120天的緩沖期內,先幫華為生產足夠的芯片。
眾所周知,芯片產業是賣方市場,光刻機、蝕刻機等機器牽扯到數千個部件。我們雖然有龐大的消費需求和購買力,但芯片的產業鏈基礎還很薄弱,很多關鍵的部分都得依賴國外。所以很長時間內,華為的芯片都需要晶圓制造的世界一哥——臺積電的生產支持。
但是,近期美國斷供華為升級的消息不斷在各大媒體鋪天蓋地襲來,臺積電將會停止向華為提供晶圓代工服務的傳言四起。因為傳言稱臺積電有很大部分都是美國持股,所以,臺積電對華為的態度也引起了網友的諸多討論。
其實,臺積電并不是美企,但它的相關制程技術確實與美國荷蘭淵源較深,畢竟美國是半導體技術源頭,有些軟體設備還是需要美國企業出貨。不過,雖然臺積電和美國有著較近的關系,但從臺積電挪訂單給華為一事來看,能做出這樣積極的反應也可以理解。因為華為暫時離不開臺積電,臺積電同樣也離不開華為這位大客戶。
畢竟臺積電本質還是商業公司,有錢當然得賺。再者,臺積電也要為自己考慮。俗話說做人留一線,日后好相見。5G是未來發展大勢,華為又是5G的一哥,臺積電不想像偉創力一樣把路走死,現在留一線是最明智的選擇。
而對于華為而言,雖然臺積電的主動幫忙能解決一時燃眉之急,但之后還有更大的挑戰等著面對。因為一旦過了緩沖期,屯的貨全都用完的時候該怎么辦么?該找誰做下一個代工廠,下一個芯片提供商?
有網友可能會想到中芯國際,確實,作為國內在半導體制造上最為領先的企業,中芯國際一直被寄予厚望。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中芯國際對美國設備商依存程度超過20 %,甚至比臺積電還高。而且,中芯國際的水平遠不如臺積電。關鍵這還不是抓緊時間就能解決的,因為芯片發展并沒有后發優勢,要賺錢就只能做第一個,縱然中芯國際有中國政府輸血140億,但臺積電5nm與3nm支出額達3000億人民幣。想要趕超的背后同時需要的財力、人力資源也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說,中芯國際其實也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那么,我們當下應該如何度過這次危機呢?當然不能任人宰割,不管希望有多渺茫,我們依然應該前進。最簡單的是,在半導體設備、原材料、設計工具、核心元器件等諸多方面高度受制于人的情況下,不應過度高調,而是應當保持低調,多做實事。不要過度興奮和打雞血,也不要各種打嘴仗,我們能做的是,一起硬著頭皮,埋頭和無數華為這樣受制的中國企業一起走下去。你覺得呢?
注:本文由今日商訊獨家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或引用。
編輯/卞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