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的中小學校發展之路
基礎教育對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全局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的作用,而生態重構是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前提,也是中國式現代化教育的應有之義。7月6日下午,2023年首都教育論壇分論壇以“生態重構: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的中小學校發展之路”為主題成功舉辦。
13年來,每年舉辦一次的首都教育論壇始終聚焦首都教育改革發展的前沿問題,為管理者、研究者和一線教育實踐者搭建了高層次的對話平臺。此次分論壇由首都師范大學主辦,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北京基礎教育研究基地、首都教育發展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首都教育發展研究院承辦。來自其他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北京市中小學卓越校長培養項目、名校長工程、名校長工作室等項目共180余人參與論壇,在線觀看直播人數達5萬余人次。
學者們在論壇中,對當今中小學發展進行了反思和建構,凸顯了系統觀、生態觀和實踐關懷。北京師范大學馬健生教授基于對傳統學校教育的反思,提出中小學校再學校化的可能之路,包括要勇于突破學校育人觀念,創新探索教學過程,注重拓展學生學習與發展空間等;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校長蘆詠莉以中國式現代化為引領,論述了構建包容和諧、促進發展的校園生態路徑,包括在課程體系建設上強調因材施教、在人際氛圍的打造上注重樹立共同愿景、在治理方式上注重利益相關與民主集中并存;北京中學校長夏青峰提出了在培養學生愛國情懷、健康人格和創新精神的目標下,激發學生內驅力、建立校園信任文化、創新教學方式和構建創新域等綜合育人措施;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張爽教授基于馬克思“人學”理論與教育生態觀,提出教育應以激發人的主體性為根本旨歸,針對當前部分中小學存在意義缺失、認識偏差、功能失調、行為失范等問題,要持續深化對學校發展的系統建構;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劉云杉教授剖析了“完全人格、五育并舉”的本質意涵,認為教育最為重要的是要形成性格,需要將學校回歸為有組織的、滲透著特定信任與情感、能夠構成學生一般意義上的性情的道德環境。
編輯/李卓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