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風險收益并存,折扣零售是好生意,卻是不好做的好生意。
折扣零售這一話題,近期被再度炒至火熱。
折扣零售在國內開始爆火,模式卻不是近幾年提出的。1945年的德國奧樂齊,是最早的折扣零售模式開創者,1989年日本更是誕生了連鎖折扣零售之王唐吉坷德。
據相關數據統計,折扣零售企業在全球零售業前250強占據一成席位。
目光來到國內,好特賣、嗨特購以及零食很忙等折扣連鎖店,也在近些年從區域運營發展至全國連鎖。中國本土最大的連鎖商超永輝宣布進軍折扣業態,諸如奧特萊斯以及唯品會等,都在近期不斷推進自身折扣業態的發展。
有人會說折扣零售模式早已推出,街邊常見的“兩元超市”就是典例,拼多多也可以作為線上零售的代表,為何不能算作折扣零售產物呢?
首先低價和折扣并不是某家的特權或首創,折扣零售是在穩定的貨源和銷售模式下,完成低價商品的銷售。也就是說,很多類似于百億補貼又或是限時大促的模式,在折扣模式上并不穩定。
其次即便折扣可以作為良好的短期促銷手段,卻不能代替折扣零售模式使用。因為要想獲得進一步的降價空間和利潤率,還要穩定的供應鏈以及成本控制,也需要一種新的運營機制。
這也是折扣零售獨有一套運營邏輯的原因,降價不降質是折扣零業態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說,消費者和經營者需求的狀態是持續而穩定的產品狀態,即“好貨賣便宜”。
我們從日本折扣店模式的正面例子“業務”超市,就可以看出這種經營模式的潛力。作為日本增速最快的零售商,據2022年統計,業務超市以折合人民幣205億元凈利潤10.5億元的銷售成績,做到了5.12%的凈利率。與同行業零售業巨頭相比,唐吉坷德的凈利率為3.4%,而沃爾瑪僅為2.23%。
可以說,“業務”超市的成功,依賴于自身建立的低成本的運作體系。從生產加工到流通銷售的過程,“業務”超市在海外建立了自有的原料生產加工基地,擁有獨立的供應鏈系統,真正做到了差異化和規模化。
選擇做有主控產業鏈能力的折扣零售連鎖,這一點值得業內學習參考。盒馬鮮生改革采銷體系的做法,就是認識到差異化和規模化才是建立新零供關系的基礎。消費端能夠買到價格便宜品質穩定的省心商品,才是零售行業改變的重點。
在這一模式發展中,企業和商戶需要敏銳察覺到消費者心態的變化。每當經濟下行時期,消費風向就是“以最少的消費買最好的東西”。心態的轉變也是折扣零售行業生命周期的體現,引用零售業的零售車輪理論就可以很好的闡述這一點。
哈佛商學院零售專家M·麥克爾教授針對這一理論的理解大致是,企業進入新興的零售業往往依靠成本優勢,當企業發展時,往往會為了應對競爭增加服務,轉為高價高毛利的模式。隨著經濟下行,由于低價高質消費需求的出現,低價折扣的業態也隨之而來,于是整個商業模式開始循環。
為此尋求中間態的零售商往往因此失敗,由于折扣商品及其行業的極端性,注定商家的選項不多。折扣零售的競爭在國外已經存在幾十年,最后部分企業甚至整個產業都落入同質化的局面,難以沖出重圍。
一旦開始惡性競爭,隨之而來的就是自降毛利,又或是降低產品品質,最終落入惡性競爭怪圈。
這也解釋了為何老牌商超如家樂福等轉型難度大的問題,舍棄供應商通道費、壓縮自身毛利、尋租改采銷,都需要進行大量的利益再分配。并且傳統商超也無法在選品上做到差異化和獨特性,要想在折扣零售的賽道上半路轉型,無異于“自斷一臂”,何其難也。
為此折扣零售能否保持長久的生命力,取決于于發展或是競爭中,能否保持商品的差異化優勢,以及折扣零售商在進入折扣零售黃金期后,所面臨的貨源穩定性問題。
就在2022年,中國第一批吃螃蟹的折扣臨期零食公司,在沒有現金流的情況下瀕臨倒閉。這也反映出折扣零售行業,關于經銷商尾貨的購買、和品牌間的良好關系以及自有品牌的定位,都需長期的品牌沉淀和良好經營。
風險收益并存,折扣零售是好生意,卻是不好做的好生意。
編輯/王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