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營養品不是突然火起來的,而是沒有別的增長點了,才不得不把精力放在營養品上。”
“營養品不是突然火起來的,而是沒有別的增長點了,才不得不把精力放在營養品上。”
回顧2023,受新生兒數量持續下滑影響,奶粉市場競爭加劇,紙尿褲動銷乏力,在大盤整體縮水的背景下挑起大梁的營養品,頗有些“臨危受命”的悲壯意味。
而在“全民”轉型做營養品的熱潮中,銷售數據飛速增長者有之,經營表現乏善可陳者亦有之。對于身處產業變革期的母嬰從業者來說,想要借助母嬰營養品完成逆勢突圍,你或許需要重新認識這樁“慢熱型生意”。
認清“慢熱屬性”
營養品的“慢熱屬性”,首先體現在消費決策環節。
與奶粉、紙尿褲等一眾傳統品類相比,營養品的利潤優勢較為顯著,但作為近些年才開始嶄露頭角的新興品類,其用戶教育仍處在相對初級的階段,有相當一部分母嬰消費者對營養品產品的成分功效、適用情況了解仍存在欠缺,整體消費決策路徑較長。同時從品類整體定位來看,營養品相較前兩者更像是母嬰消費的“可選項”,剛需性相對較弱,用戶消費黏性仍亟待培養。
另一方面,營養品的“慢熱”還體現在產品效果上。
有別于奶粉、零輔食等嬰童食品,絕大多數的營養品需要搭配合理且長期的服用規劃,才能逐步展現出其成分功效,短期內消費者對產品作用的感知通常不強,“吃了沒效果”“效果不明顯”等使用反饋隨處可見。綜上所述,營養品無疑是母嬰產業典型的“慢熱型生意”,想要順利挖掘到營養品品類紅利,門店還需從專業性打造與選品等維度入手。
強化“專業屬性”
“營養品非強剛需且對專業性的要求更高,所以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才能做好。”三明立嬰特貿易總經理劉順平在走訪過程中向我們談到。
相較于其他品類,營養品的專業知識更為復雜,消費者在門店選購時往往需要店員、導購給出專業性的建議。而在現實的情況中,絕大多數的母嬰門店導購并未受過成體系的培訓,故只能基于自身的從業經驗,采用傳統的低價促銷、組合銷售等方式推薦營養品,面對消費者提出的關于產品主要成分、作用機理、功效預期的相關咨詢,或是含糊其辭,或是一味夸大,售出后又未對顧客使用情況進行及時跟蹤,最終也只會將營養品生意做成“一錘子買賣”。
“有的‘宰客’比較嚴重的,一次能給用戶配一萬多甚至兩到三萬的營養品。”
而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在于渠道商本身缺乏打造專業性的能力,同時上游品牌商也未能提供相應的賦能支持。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隨著母嬰消費人群中90后、Z世代年輕用戶占比的走高,營養品消費高端化、品質化、專業化需求日益凸顯,來自消費端的需求轉變,已在推動渠道及品牌加速專業化打造。
福州愛嬰室副總經理江良生談到此時表示:“我們今年也設立了專柜,配備了專業營養師。”凱睿海恩CEO蘇中原也談到:“我們的培訓師、業務負責人都是公共營養師和健康管理師,公司對此有專項補貼,為的就是力求全流程專業化。”
注重“品質屬性”
“營養品的選品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產品品質有保障,品控過關。”
盡管熱度居高不下,但仍應明確的是,當前母嬰營養品行業仍處在“大而散”的狀態,其市場集中度遠低于奶粉、紙尿褲等成熟品類。據相關的調研數據顯示,年營業額低于5000萬的營養品品牌占比超過50%,而年營業額超過5億的頭部品牌占比僅為7.4%。較低的市場集中度意味著相對寬松的成長環境,但與此同時也容易滋生出產品良莠不齊、品牌魚龍混雜的市場亂象。
走訪福建母嬰市場的過程中,某位代理商朋友就此談到:“有的營養品品牌沒有抱著做長久的想法,只看重短期利益,基因上缺乏奶粉企業打造百年品牌、注重價格管控的思維。”
品牌商的“短視”,不僅會導致自身遲遲無法打磨出核心競爭力,同時也會“連累”到代理商/門店出現不必要的客情損傷。因此母嬰渠道在做營養品的選品工作時,應從多個維度出發甄選品牌,這其中“品質屬性”尤為關鍵。唯有以優質產品為基礎,秉承“幫助消費者解決問題”的宗旨經營營養品生意,才能得到新生代父母的信任,進而強化用戶與終端門店的粘性,切實挖掘到母嬰營養品的品類紅利。
編輯/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