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9日,第十二中國國際非織造布會議(CINC2024)于CINTE2024展會期間召開,會議圍繞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綠色發展和市場趨勢等熱點話題,共同探討發展非織造布新質生產力的路徑和行動方案。
非織造布是產業用紡織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憑借其優越的性能成為醫療健康、家居生活、環境保護、土工建筑、工業生產、交通、能源、農業等領域內的關鍵材料。為深入落實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推動非織造布行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助力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9月19日,第十二中國國際非織造布會議(CINC2024)于CINTE2024展會期間召開,會議圍繞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綠色發展和市場趨勢等熱點話題,共同探討發展非織造布新質生產力的路徑和行動方案。
會議由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以下簡稱“中產協”)、美國非織造布協會、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紡織行業分會、法蘭克福展覽(香港)有限公司主辦,廈門當盛新材料有限公司協辦,并得到了歐洲非織造布協會的大力支持。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以下簡稱“中國紡聯”)副會長李陵申,中國紡聯副會長、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紡織行業分會常務副會長梁鵬程,中國紡聯特邀副會長、遼寧省紡織服裝協會會長王翀,中產協會長李桂梅,法蘭克福展覽(香港)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溫婷,臺灣區不織布工業同業公會輔導理事長陳世中,香港無紡布協會理事長吳瑩旭、創會理事長余敏,遼寧省工信廳紡織處副處長季婷,廈門當盛新材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爽等領導嘉賓,以及來自有關政府部門、行業協會、高校、研究機構、媒體的代表,非織造布產業鏈骨干企業代表共同出席了本次活動。會議由中產協副會長季建兵主持。
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副會長季建兵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李陵申
中國紡聯副會長李陵申作開幕致辭。他表示,面對各種挑戰和不利因素,中國非織造布產業表現出強大的韌性,行業科技創新的步伐加快,并加速向綠色轉型。他指出,當前我國非織造布產業正處于轉換發展動力、創新發展模式的關鍵期,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而發展新質生產力,核心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關鍵在以產業的新“質態”帶來發展的新“質效”。他建議從以下四個方面促進行業的高質量發展:一是堅持科技創新,增強行業核心競爭力;二是加快產業創新,推動產業升級轉型;三是加快綠色轉型,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四是提倡理性競爭,構建健康產業生態。
法蘭克福展覽(香港)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溫婷
法蘭克福展覽(香港)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溫婷在致辭中表示,作為Techtextil 品牌在亞洲的子展,CINTE秉持著“創享未來”的目標、愿景和理念,大力支持產業用紡織品和非織造布領域的發展。本次會議將圍繞“向新而生·非織無界”的主題,分享相關實戰經驗和獨到的見解,希望在場人士能通過嘉賓分享、討論互動等方式深入了解非織造布行業的發展現狀與市場應用情況,并通過這次會議建立緊密地聯系,攜手推動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在全球綠色制造和責任消費的大趨勢下,非織造產業銳意前行,深度挖掘綠色創新潛力,積極開辟發展新路徑。非織造擦拭材料作為非織造領域的消費巨擘,率先踏上可持續發展征程。2022年中產協首次編寫并發布了《中國非織造擦拭行業可持續發展報告》,為非織造擦拭行業指明了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與策略。時隔兩年,中產協再度啟航,聯合行業骨干企業賽得利、河南逸祥衛生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編制了《2024中國非織造擦拭行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旨在持續引領行業風向標,深化可持續發展理念,推動非織造擦拭產業邁向更加綠色、高效、可持續的新篇章。
會上,中國紡聯副會長李陵申,中國紡聯副會長、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紡織行業分會常務副會長梁鵬程,中產協會長李桂梅,賽得利無紡業務副總裁陳喆,河南逸祥衛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Deeyeo德佑品牌創始人楊自強,中產協衛生和母嬰用品分會會長嚴華榮,中產協水刺非織造布分會會長張蕓上臺共同發布了《2024中國非織造擦拭行業可持續發展報告》。
美國非織造布協會(INDA)首席市場和行業分析師Mark R.Snider
美國非織造布協會(INDA)首席市場和行業分析師Mark R.Snider通過視頻作“2024年北美非織造布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主題報告。他指出,可持續發展是非織造布行業發展的趨勢,INDA通過制定責任采購、可持續性創新以及產品生命終結解決方案三大支柱來促進行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從供應端來看,在可持續發展的大趨勢下,生物基材料將持續增長,塑料回收技術取得重大進展,數字化技術優化了生產過程,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減少了資源浪費。從需求端來看,消費趨勢、人口結構變化與產品創新推動了北美終端非織造產品市場的增長,耐久性用品市場如土工、建筑用及汽車用非織造布市場發展前景廣闊。INDA將努力開拓北美耐久性非織造布市場,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耐久性非織造布占北美非織造布市場總量53%的目標。
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李桂梅
李桂梅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非織造布行業創新與突破”主題報告中詳細地從生產情況、應用市場、投資、經濟效益、國際貿易、科技創新等方面介紹了當前我國非織造布行業的現狀,她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對非織造行業的影響在逐步減退,國內外需求恢復性增長,2023年我國非織造行業處在恢復、調整期,同時在宏觀經濟發展、市場發展潛力等因素的推動下,行業也正處于提檔升級的關鍵期。她表示,發展非織造布行業的新質生產力,需要加強科技創新、應用創新和綠色發展;構建可持續產業生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合作共贏;合理布局產能,以降低經營成本和風險。
歐洲非織造布協會(EDANA)可持續與技術事務經理Marta Roche
歐洲非織造布協會(EDANA)可持續與技術事務經理Marta Roche通過視頻作“歐洲非織造布行業現狀和可持續發展”報告。她圍繞歐洲主要法規對非織造行業的影響,介紹了歐盟為在2050年成為第一個氣候中和大陸所做的努力。歐洲綠色協議是歐盟制定的政策框架和路線圖,其關鍵是新的循環經濟行動計劃,該計劃提出了諸多文件,其中《一次性塑料制品指令》從產品標識要求、生產者責任延伸以及提高消費者認知三個方面做了規定,以大幅減少海洋垃圾。此外,她還指出了歐盟機構正在制定有關“綠色聲明”的立法,使歐盟范圍內的“綠色聲明”可靠、可比、可驗證,以保護消費者免受“漂綠”之害。
東華大學科研院院長丁彬
東華大學科研院院長丁彬以“多維度靜電紡非織造材料的成型策略及功能化應用”為題分享了納米纖維技術的最新研究成果。他表示,納米纖維以其獨特的結構優勢,在提升材料性能與拓寬應用領域方面展現出顯著優勢,直徑納米化成為纖維材料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他強調,靜電紡絲法是目前產業化制造納米纖維的主要技術,通過調整紡絲溶液參數及優化紡絲工藝,能夠實現納米纖維的多樣化生產。隨后,他從三個維度對納米纖維進行深入分析:一維柔性陶瓷纖維柔性化設計實現高溫隔熱應用;二維超細網狀結構纖維膜實現空氣過濾應用、二維致密曲孔結構纖維膜實現防水透濕及油水分離應用;三維納米纖維氣凝膠實現在油水分離、防寒保暖及吸音降噪等領域的應用。他強調,納米纖維已在個體防護、清潔能源、生物醫療、國防軍工及環境治理等領域發揮著關鍵作用,其技術創新與應用潛力值得持續關注。
武漢紡織大學教授王棟
武漢紡織大學教授王棟在“非織造液體過濾材料的發展及應用趨勢”報告中從液體過濾材料產業背景,非織造液體過濾材料制造、應用和展望四個方面進行了分享。他指出,非織造過濾材料在液體過濾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并列舉了紡粘非織造液體過濾材料、熔噴非織造液體過濾材料、復合非織造液體過濾材料、濕法非織造液體過濾材料、濕法納米纖維非織造材料、精度液體過濾材料基材的制造工序及代表性產品,詳細介紹了非織造液體過濾材料在化工、能源、電子、食品飲料、醫藥等領域的應用方式。最后他表示,目前非織造液體過濾產品同質化現象比較突出,國內外市場發展不平衡,建議關注市場細分領域,升級技術;開拓醫藥及能源電子領域的高端應用,尋找新的增長點;堅持纖維超細化、結構復雜化發展方向;培育新市場和應用以促進復合非織造新材料的推廣。
廣東必得福醫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鄧偉雄
廣東必得福醫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鄧偉雄在“醫衛用非織造材料的應用與市場”的報告中從醫衛非織造材料價格變化、市場格局變化及應用要求變化方面做了詳細的介紹。他介紹,近幾年醫衛非織造材料市場經歷了顯著波動,自2021年起至2024年分別經歷了囤貨期、去庫存期和恢復期,預計2025年市場需求將逐步回歸正常。目前,國內醫衛用非織造市場存在諸多變動,如采購標準調整,醫用非織造材料門檻降低;含氟醫衛材料受環保政策導向由C8向C6轉型,預計2026年實現全面無氟化,行業未來發展將面臨新挑戰;熱風非織造布產能增加,與紡粘非織造布的市場競爭明顯加劇。最后,談及醫療制品市場的最新情況時,他表示,當前醫療制品市場產能仍處于過剩狀態,市場競爭趨于白熱化。為此,他呼吁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強化差異化競爭優勢,以創新驅動醫衛非織造材料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東方雨虹控股副總裁兼天鼎豐董事長向鋒
東方雨虹控股副總裁兼天鼎豐董事長向鋒在“土工建筑用非織造材料現狀分析與發展趨勢”主題報告中介紹到,土工建筑用非織造材料在我國水利、交通、建筑等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中取得了顯著發展,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顯著提升,國內產品已成功替代進口產品,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豐收。他談到,盡管國內企業在該領域起步較晚,但正以強勁的勢頭迎頭趕上,特別是山東等地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優勢。未來,行業將經歷深刻轉型升級,企業從單一材料供應商向綜合系統服務商邁進,為工程應用提供系統解決方案。同時,他指出,在“一帶一路”倡議與環保建設雙重利好下,中國土工建筑用非織造材料行業展現出強勁增長潛力與廣闊市場前景,行業將持續蓬勃發展。提及行業未來高質量發展的建議,他強調,加強科技創新、完善標準建設、推動綠色發展及加速數字化轉型,同時不斷開拓新應用市場是行業邁向更高水平的關鍵所在。
編輯/劉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