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阿里、騰訊、美團、京東等為首的公司股價集體大跌,短短兩天內就蒸發了近2萬億元。
一石激起千層浪,《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征求意見稿)》的發布,直指幾家如日中天的互聯網巨頭,吹響了平臺經濟反壟斷的號角。受此消息影響,以阿里、騰訊、美團、京東等為首的公司股價集體大跌,短短兩天內就蒸發了近2萬億元。
一直以來,中國的互聯網巨頭們都生活在國家營造的溫室中。良好的經濟環境,寬松的監管政策,龐大的單一市場,以及數量與質量都堪稱全球頂尖的用戶群體,種種因素疊加起來,支撐起了阿里、騰訊、美團、京東等一大批互聯網巨頭的誕生。
這些互聯網巨頭擊敗了曾經的競爭對手,搭建起一個又一個規模驚人的平臺,并占據著近乎壟斷的地位。
由于互聯網企業具有明顯的“贏者通吃”特性,平臺經濟一旦將大多數用戶納入手中,后來的創業者幾乎沒有與之匹敵的力量。
過去幾年里,真正突破巨頭防守的企業也就兩家。
一個是憑借內容分發平臺起家的字節跳動,一個是聚焦下沉市場突圍的拼多多。
前者依靠獨一無二的算法,玩的是技術硬實力;后者則找到了巨頭們忽視的藍海市場,搶占先機。
除此之外,很難再找到新生代的互聯網巨頭。
創業者們基本上只面臨著兩條路可走,要么投靠一家大廠,要么等待失敗。
不只是企業層面上,對于普通的消費者而言,生活的一切幾乎也完全掌控在這些巨頭手上。
翻開手機中的APP看看,從衣食住行到辦公溝通,全是互聯網巨頭旗下的產品,無一例外。
巨頭們創業初期,彼此競爭激烈,為了擠壓對手,往往會不惜大肆補貼,讓利給用戶。像早年的外賣市場里,千團大戰,各個平臺瘋狂撒錢,一頓外賣幾乎不用錢。
可俗話說,出來混遲早要還的。一旦擊敗對手后,勝出的平臺一家獨大,用戶之前享受的補貼,也遲早得吐出來。
最典型的莫過于美團,平臺收割入駐商家和用戶的雙重利益,騎手的利益也是一再壓榨。
還有像天貓、京東之類的電商平臺,由于競爭對手還在,沒有明目張膽地擷取利益,而是暗地里搞了套“大數據殺熟”的系統,同一款商品顯示不同的價格,越是優質用戶越要掏更多的錢出來,令人驚嘆。
這些互聯網巨頭們當初信誓旦旦說好的各種宏大偉愿,什么“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故事講得一個比一個好聽。如今逼著人二選一,平臺過得是越來越滋潤,商家和用戶們卻是苦不堪言。
過去寬松的監管環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國家對它們的偏愛。
國內以前基本不重視這塊,是因為首先要確保大企業先存活下來,形成足夠強的實力,這樣才能放到國際市場上去競爭,不至于像歐洲那樣,一個互聯網巨頭都沒有,份額全被美國的谷歌、蘋果等公司占領了。
而現在,這些巨頭已經成長到足夠額體量了,不輸于那些國外巨頭,也是時候管管了。
畢竟,國家培養他們,是希望通過平臺經濟反哺社會,做好為人民服務的;而不是讓他們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搞寡頭壟斷的。
可以預見隨著反壟斷力度的不斷加強,中國互聯網巨頭的好日子到頭了,整個互聯網行業也將迎來新的格局變化。
注:本文由今日商訊獨家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或引用。
編輯/倪雨